楚竹竹竹

史圈底层搬砖写手

【韩愈 历史向】大佬的自我修养

何谓家国?


也许韩愈自己也不清楚,他守了一辈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是君王,百姓,还是虚无缥缈的忠义。


二十四岁时韩愈考中了进士,推开了官场气派的大门。在这时的他眼里,忠君与功成名就,这两件大事就是因果关系。


没办法,每个刚刚入仕的小年轻都容易这么想,毕竟他们读了十多年的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书中的道德大义是被神化的理想追求,而他们面对的朝廷,则是含黑量拉满的人性与现实。


也许钓了一辈子鱼,也不会有个周文王为你停下车驾。


但韩愈是幸运的,在他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挂了三次之后,他被当时的宰相董晋推荐,成功步入仕途。


可惜没等初出茅庐的韩愈在官场站稳脚跟,董晋就去世了。但是,也恰恰是刚去世的董晋,让护送他的灵柩出长安的韩愈躲过了四天后的宣武军叛乱。


被军中叛乱波及的后果,请参考安史之乱滞留长安的杜甫。


这段时间韩愈十分贫困,士农工商,古代四大能谋生的行业,严格来说现在的他哪个都不算。他只是个由兄嫂扶养长大的贫苦书生。


也许这段时间的磨难也就是韩愈一辈子对底层文人有很强同情心的缘由。人贫苦时期的记忆,是最难以磨灭的。


但命运最终还是向韩愈倾斜了,他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伯乐,李实,一个唐朝宗室子弟。


他非常顺利地成为了监察御史,一个无比适合韩愈的职务。一个想辅佐皇帝整肃朝纪的青年成为了监察官,你说妙不妙吧。


但是上任不久的韩愈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贞元十九年关中大旱,但是有关官员却选择了瞒报,摆明了要把陛下当宝宝哄。


最令韩愈纠结的是,瞒报灾情的官员恰恰是不久前举荐韩愈的李实。如果韩愈告发他,多少显得有点不够意思。


但韩愈拍案而起,江山之大,百姓为先。他上奏的态度十分坚决,身边众臣眼里的嘲讽也十分明显。也许当时他们正在窃窃私语,一个没当多久官的监察御史,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皇帝的恼怒是韩愈早就料到了的,李适不是李世民,不会愿意在一大片的歌功颂德声中听见一个不和谐的批评的声音。


文死谏,是一个忠臣的宿命。


韩愈很清楚这一点,也无奈地接受了此后十年接连遭贬的坎坷命运。


韩愈的忠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并非只忠于皇帝,他永远没法成为皇帝的小甜心。


这个男人的心里,有黎民苍生。


所以即使面前是站在权力顶峰的皇帝,他也会冷脸相对,因为君主之责,在于养民。


此为君子之道。


或者说,的韩愈理解的君子之道。


告发李实之后,韩愈在被贬和受赦之间不断循环。好不容易唐宪宗即位,他受赦成为了一个小官,可惜几年之后又被贬走了,不可谓不惨。


直到他写下了《进学解》,并被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同情,这十年坎坷的命运才算终结。


他成为了史馆修撰,主要负责记录唐顺宗李诵在位时期的历史。解释一下,李诵也就是宪宗的那位在位不足一年就被迫滚球的爹,下岗原因也是叛乱。


一年后韩愈收到了朝廷赐予的绯鱼袋,绯色也就是深红色,这意味着韩愈终于进入了官场的中上层,总算是混出了名堂。


可惜韩愈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多久。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打算在一个还不错的官职上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他永远都不是个能静静躺平的人。


这天宪宗心血来潮,打算把佛骨接到宫中奉养几天。他一个人闹腾也就算了,可皇帝是全国百姓的时尚风向标。宪宗这下迎佛骨,使得佛学地位大增,长安人多以崇佛为傲。


韩愈扶额,这下坏了。


僧侣太多对任何朝代都不是什么好事,对人口数量和税收都有极大的打击。而这两样恰是国之根本。


他急忙写下了《谏迎佛骨表》,文采很棒,句句都铿锵有力。


句句都写在皇帝的怒点上。


被贬去潮州的路,韩愈走得很坦然。照他自己说,他韩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让他憋着不说,才是对身与心的双重折磨。


令韩愈想不到的是,到潮州之后,他遇到了一个让他直接进化的妙人。


且说当时韩愈把车帘子拉开,一转头就看到了一个长得很草率的大和尚,还有一对不太可爱的獠牙。


韩愈本就是因佛教被贬,此时见到和尚能有好感才怪。回到官舍,韩愈暗戳戳地想,总有一天他要敲掉那个憨憨和尚的牙。


不想第二天和尚登门拜访,把一个小布袋递给了韩愈的家童,布袋里是他的一对虎牙。


韩愈当时十分震惊,一问才知道那个和尚就是极有名的禅师大颠。


于是二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朋友。


某日两人同行,大颠忽然问起韩愈因佛被贬的事。韩愈理直气壮地回答,国之正统当为儒,佛教盛行于国于民何益?


大颠不急不躁,盗跖的狗因为不认识尧而冲着尧狂吠,你未读经书就冲着佛教开火,与盗跖的狗何异?


韩愈沉默了。


至于韩愈对佛教态度的改变,可以从他之后驱鳄鱼的过程中窥见端倪。 


当时潮州鳄鱼非常嚣张,潮州人民苦不堪言。身为一方父母官的韩愈重拳出击,他带领当地民众干了一场规模极大的战役。


他们摆了一桌祭坛。


韩愈铿锵有力地在江边朗诵自己刚刚写成的《祭鳄鱼文》,并将不少猪羊投入江中。


看似不靠谱的方法,竟然使鳄鱼真的西迁六十里。


如此做法,其实已经带有佛教的意味。


 至于为什么能成功驱逐鳄鱼,照我地理老师的说法,是因为唐晚期是从地质间冰期向冰期转化的时期,鳄鱼迁徙应当与气候变化有关。


宋人衣着普遍比唐人厚实不少,也与此有关。


无论怎么说,这次抗击鳄鱼战役都象征着韩愈对佛教的改观。既然用起来效果也不错,又何必死守着一种固定的方法呢?


八百二十年,在韩愈在地方上熬了还不到一年的时候,他的命运再次因为王朝更替而发生转折。新上任的唐穆宗李恒把他拉回朝廷,做了国子祭酒,不久后成为兵部侍郎。


但是刚到任不久,朝廷又给韩愈丢去了一个贼大的难题,也就是说服叛将王廷凑。


让一个刚召回的老臣去解决千军万马,这还真不是人能干出的事儿。


但是韩愈去了,他不仅去了,而且毫无畏惧。


老人手持旌节,背影坚定,不可撼动。


依稀有千年前战国名嘴说退敌军之势。


面前是危机四伏的叛军,背后是软弱无能的朝廷。


也许是韩愈的气场实在太强大,也许是王廷凑自己也挺虚的,毕竟他还没有强到以一己之力挑翻大唐百年基业,这次退敌,还真就成功了。


事实上这时候韩愈已经很老很老了,在入王廷凑军营之后的第三年,他就病逝于长安。


一个王朝最后竟要仰仗一个病弱老臣,实在是滑稽可笑。


也许这时候的唐,已经彻底腐烂了吧。


我曾见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中原王朝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宋元明清一千年,无复大唐光彩。


韩愈和他的大佬朋友们,比如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曾想倾力复兴古道,重振大唐,建造一个美丽和谐的新唐朝。


可惜他们所生的晚唐,正是大厦倾覆的时候。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没有办法细细咀嚼他们古朴淡雅的文字,也没有办法实现他们君明臣贤,天下太平的夙愿。


……


下次学到韩愈写的大长篇,别急着翻走,也别嘲笑他老板着脸整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


请务必认真学习他的文章里枯燥乏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当是为先人,


圆一个盛世的梦。


 

评论(8)

热度(229)

  1. 共3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